Search


恭喜發財,新年又到。
每年最怕俾人問「Henry其實你宜家做盛行?」
  • Share this:


恭喜發財,新年又到。
每年最怕俾人問「Henry其實你宜家做盛行?」
我記得剛創業時,我很怕回答這個問題,索性話我做「自己野」就算。

親戚朋友,不明白什麼是「新世代自由教育工作者」。
你elaborate個point後,他們只會給你一個「哦」字,然後繼續問:「咁你會不會再搵工?」

在香港,唔打工,做startup/freelance/自作業,俾人的感覺是不務正業,是廢青,是浪費納稅人的錢。對於上一代黎講,大學生應該進入大公司找穩定的工作,然後一切按照他們的人生劇本進行:結婚、買樓、生仔、供書教學、幫個仔儲首期、退休、環遊世界、然後釘蓋。

但對於80/90後黎講,我們的成長背景是互聯網時代、是學歷貶值的時代、是量化寬鬆時代、是實體經濟崩壞的時代、是打十九幾年工唔食唔住都買唔到樓的時代,是既得利益者霸佔下一代發展機會的時代。一個字講晒,就是「生不逢時」。

開始有人醒覺,明白係香港,冇一份工是絕對穩定的、冇一個老闆是絕對可靠的、冇一隻股票是絕對穩賺的。(匯豐今年股價跌剩幾多?裁員凍薪幾多?)當年的獅子山下精神,肯做肯挨肯搏就上位,呢個邏輯應用係2016年,是離地的。

我認為真正的安全感是來自「個人能力」,而非來自「穩定的工作」。當一個人能在社會為別人創造價值,而獲得別人的認同,他應該不會餓死。所以,重點是如何培養自己「在社會的生存能力」,而不是「搵份工讓自己在社會上能生存」。

香港的教育制度,培養的是讀書考試高手,但社會根本不需要考試高手,社會需要「能創造價值的人」,為自己、為別人、為社會create value的人。

「自由教育工作者」獲得的尊嚴,和在日校教書的老師們,應該是相同,甚至更值得人尊重;因為這種自由工作背後的風險,不是一個打工仔能想像的。「自由教育工作者」不加入任何大機構,不埋堆,不搞小圈子,沒有資本,沒有後台,但同時保持高度靈活,喜歡服務什麼人,就服務什麼人,喜歡和誰合作,就和誰談合作。只要價值觀相符,就能互相結合。

發達,應該有排都未輪到佢,但在「自由」與「麵包」之間如何取捨,卻有很大話語權。我認為,2016年的今天,互聯網已經提供了完整的基建,讓更多有創意、有能力的人,能使用前人無法想像的方式,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,同時重建work life balance的理想生活方式。

今年親戚朋友來拜年,我真不知如何介紹自己的工作。
e-learning?e-commerce? e-tutorial?
沒有太多長輩理解網上教學這「新興」行業。

只好說,我是一個「離地教書佬」。
我離地,因為我活在雲端,只在平行時空和他們相遇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Henry Sir的雜文和創業血淚屎。
View all posts